网站首页 >> 媒体发声 >> 正文
《宁夏日报》: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
发布时间:2023-07-05     作者:   点击量:   分享到:

7月5日,《宁夏日报》刊发学院张琳、尉泽文章:《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》

原文链接:https://szb.nxrb.cn/nxrb/pc/con/202307/05/content_78925.html

原文如下:

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,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,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,推进水土流失、荒漠化综合治理,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,深化农业面源污染、工业污染、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,守护好黄河母亲河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,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成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既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一环,也是推进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,不仅有利于“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”的科学建构,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。

要坚持生态优先,促进绿色发展

治理黄河,重在保护,要在治理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“要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从过度干预、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、休养生息转变,坚定走绿色、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”因此,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前提,以绿色发展为动力,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。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线,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、污染防治,提升水源涵养能力,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,做到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转化、协调发展。二要坚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,依据黄河流域的自然禀赋,遵循“宜水则水、宜山则山,宜粮则粮、宜农则农,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”的原则,尊重客观规律,坚持系统观念,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度、耦合性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三要坚持走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现代化道路,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”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”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,黄河作为母亲河,数千年来始终哺育、滋养着中华民族,黄河流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,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传承之地,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要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持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为前提,促进沿黄地区生态治理现代化、农业现代化、工业现代化,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,推动黄河流域实现绿色发展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。

要秉持系统观念,整体协同治理

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、着眼协同发展。黄河流经九省区,流域总面积约70多万平方公里。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,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。上游要以三江源、祁连山、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;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;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统筹谋划的系统观念,也离不开着眼全局的协同治理。一方面,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。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涉及生态保护、水资源保护利用、水沙关系、产业协作等多个领域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,增强一盘棋意识,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思维模式要由“谋一域”的单一性、片面性转向“谋全局”的多元性、全面性,既要“治标”,也要“治本”,依据黄河全流域的保护、治理、发展实际,系统规划、整体施策,强化沿黄省区间的协调配合,提高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。另一方面,要共同抓好大保护、协同推进大治理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,一要立足黄河全流域进行整体布局,实现黄河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流协同治理,做到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。二要以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为宗旨,推进生态环境保护、经济社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,做到统筹兼顾、以人为本。三要以黄河的长治久安为目标,明确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思路,确保黄河安澜,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,做到居安思危、久久为功。

要坚持底线思维,恪守保护法规

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,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保护要坚持底线思维。2015年6月,在贵州调研时指出,希望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。2019年3月,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要坚持底线思维,把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作为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。2020年6月,在宁夏视察时强调,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。2021年5月14日,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底线,在于水安全。“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‘灰犀牛’”。因为,黄河的泥沙含量高、治理难度大、水害频率高,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必须提高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,牢牢把握“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”的原则,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的防线,以生态保护底线、红线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在明确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,也要严格恪守黄河保护的法律法规。2022年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》是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》施行后的又一重大立法成果,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法制保障,不仅有利于以法律形式贯彻落实对于黄河保护的国家意志,也有利于框定黄河保护、治理、发展的行为准则,确保黄河治理有法可依。

要传承黄河文化,延续历史文脉

“树高千尺有根,水流万里有源。”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“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”。九曲黄河,奔腾向前,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,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。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保护、传承、弘扬黄河文化是应有之义。一方面,要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。黄河流域有着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。保护黄河文化遗产,就要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,对各类黄河文化遗址、文物古迹、古籍文献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、抢救、开发与管理,使黄河文化在当代仍能重现灿烂与辉煌,带给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。另一方面,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。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,蕴含着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的民本思想、“自强不息”的精神品格、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观念等,不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、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,这些思想理念、精神气度,在今天仍极具价值,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,更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。